没过两天,海保的折子,就批复了下来。
海保打开折子,赫然看见几个朱红的大字:国库空虚。
朱批,没人敢伪造,必是康麻子的亲笔。
海保望着国库空虚这四个字,不由微微一笑,今上故意和他打哑谜呢。
有些批示,需要马上去办。
另一些批示,其实是皇帝不想办,却又不得不批。
若想办事得体,那就需要揣摩上意了。
国库空虚,明面上的意思是,没钱拨给你。
但是,康熙若真不想同意,只须留中不发即可。
既然康熙迅速的批了海保的折子,那么,意思就很明显了,既不想国库出钱,又想让海保试点一下,看看效果。
察院衙门,从来就不可能缺钱花。
海保缺的不过是大义的名分罢了。
既然皇帝说的模棱两可,海保就可以有所发挥了。
在现代社会,卫生费,按照房子的数量征收,每户每月大约五到十块钱。
一般情况下,卫生费都是和水费一起缴纳的,以减轻征收的成本。
但是,在大清,从来就没有卫生费的概念,垃圾也没有专人拖运出城。
这就需要巧立名目了!
运垃圾的人手,海保其实不担心的。
因为,沿着龙须沟的两岸,绵延十几里的烂窝棚里,住满了穷人。
但是,找豪门大户,征收卫生费,就成了天大的难题。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涉及到征税或是收费的问题,最终吃亏倒霉的肯定是沿街的商户。
在大清朝,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低,钱最好拿,那是公认的。
至於,沿街清理垃圾,其实早有现成的例子。
在现代的大城市里,环卫工人们都是划片分区管理的。
也就是说,所有街道的清扫,都可以落实到人。
实话说,海保只需要照着葫芦画瓢即可。
在康熙的批示里,隐藏着看戏的成分。
以康麻子的丰富经验,他自然看得出来,征收卫生费的事儿,阻力极大。
阻力,最主要是,中城的区域内,有很多满洲勳贵的别院。
找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收费,那要得罪多少人呐?
康熙有康熙的想法,海保的目的其实很清楚,借着收卫生费的事儿,打造出清洁中城的政绩。
这年头,只要是做官的,都讲究一点:关键时刻,有拿得出手的政绩。
比如说,大同的老市长,市民们提起他,脑子里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几个字:耿拆拆。
将来,等海保离任的时候,如果可以混个“海清清”的外号,也就足够吹一辈子的了。
既然决定要收卫生费,那么,就要定个标准了。
按照海保的计划,整个中城的辖境内,分为上中下户。
上户,每户收费一两银子/月。中户,收300文钱/月。下户,十文钱/月。
这个标准,其实是很合理的。
虽然说,下户很穷,但是,再穷也要注意卫生,不能住在垃圾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