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勳位及所对应的官品,与唐代完全相同。但授予方法有所不同,唐代授勳主要出自战功,而宋代是根据授予的官职加赠。也就是说,当什么官,相应加赠勳位,与战功没有关系,这样,文武百官人人都有勳位。另外,宋代的勳位不再称“转”而直接称“级”,一般情况下官员三年升一级。
辽、金时期,基本沿用宋代的勳位制度。到元代时又有些变动,将勳位改为十级。而且勳位根据军功授予,这与元代统治者以军事征服起家有着直接的关系。
明代时,勳位制度又有了较大的改革。过去文武官员共用一套勳称,但是像“护军”、“都尉”、“骑尉”这些称号更适合用於武官,用於文官显得不伦不类。因此,明代便另外发展出一套勳称系列,将武官和文官分开。除了最高两级称号文武共用外,文官的其他称号采用“卿”、“尹”这类比较适合的称呼。
明代文官共十个勳级: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尹、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修正庶尹、协正庶尹。它们分别对应正一品至从五品。武官共十二个勳级:左右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 分别对应正一品至从六品。明代文武官员勳级分为两个系统后,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勳制归吏部管,现在文勳归吏部管,武勳归兵部管。
清代对勳爵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将爵、勳合为一体,统称为“爵”。清代的爵位分宗室爵位和功臣爵位两种,宗室爵位实际是种特权,不具备文官管理中奖励作用,所以不做具体说明。
以功臣爵位为例,清代的功臣爵位有九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每个爵位又分若干等,如公爵分一、二、三等。如此算来,清代的爵(勳)共有九级二十七等。
清代的爵位也和官品有对应关系,按《清史稿》的记载:公、侯、伯是“超品”,子是正一品,男是正二品,轻车都尉是正三品,骑都尉是正四品。云骑尉是正五品,恩骑尉是正七品。清代的爵位主要授予立功,为国殉职的官员。
一句话概括:勳爵制度是皇帝为了赏赐有功之臣所设立,有大功者封爵,一般功劳者赠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