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同样如此,也是卡在大功率燃气涡轮泵这个核心部件上。
而在这方面前苏联和美国却是整个星球上的翘楚,前苏联因为突破相关方面的技术,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这条技术路线上可谓是一骑绝尘,如今推力达到700吨的RD—170火箭发动机都已经快成了美国液氧-煤油运载火箭的特供产品。
而美国自己的RS—25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则是从航天飞机一路发展过来,如今成为德尔塔系列重型运载火箭的主动力,成为美国征服星辰大海的主力。
剩下的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亦或是国内,与这两个国家相比差距真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更准确的说,若不是苏联解体,导致一大批航天技术外溢,欧洲这些地方有没有能力发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过10吨的大家伙还真就不好说。
然而即便是前苏联的航天技术外溢,高性能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技术同样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特别是大功率燃气涡轮泵,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俄国某些人趁着国家混乱不是没拿这东西出去换钱。
买的人是不少,可出了美国外,剩下的就算拿到了图纸和参数,同样是半个毛线都造不出来。
这就好比学渣拿着学霸的答案,同样抄不出及格的试卷一样,并不是学渣不努力,实在是学霸的道行太高深。
试想一下,苏联在液体运载火箭\\导弹方面研究了多少年,其他人才折腾了多久。
不说别的,前苏联的SS—18“撒旦”超重型弹道导弹那就是一款典型的液体燃料弹道导弹,还有苏联海军装备的R—29系列潜射弹道导弹,同样是液体燃料配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苏联人都已经把液体燃料玩儿出花了,相关的火箭发动机自然也不在话下。
所以没有苏联那种雄厚的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生产技术,制造经验,就算有图纸,有专家,那也是东施效颦。
所以无论是欧洲还是波斯、南韩,研究一番后,最终无奈的还得乖乖掏钱买俄国的原装货。
国内也不例外,趁着苏联解体,国内拿到了几台RD—120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样品和部分技术资料,可拆开了一番研究后发现,哪怕是老毛子六七十年代的产品,以当时的国内技术水平依旧没法仿制。
其他不论,单是RD—120上的燃气涡轮泵上面的暗灰色涂层究竟是什么,当时的航天专家们就直迷糊,最后只能是一边仔细研究样品,一边花大价钱引进俄国的产品。
正是有着这么一番不堪回首的经历田昌茂这才会被电视中的DPZ—2D型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给震撼到了,只觉得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
就在田昌茂想着庄建业究竟是怎么办到时,一直惊讶的张着大嘴巴的田麓一就跟诈屍一样,大叫一声:“我知道了……是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对,没错儿,航空、航天的技术关卡就是这么被打通的……爷爷~~~爷爷~~~你怎么了?别吓我~~~”
最新网址:
注:如你看到本章节内容是防盗错误内容、本书断更等问题请登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