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2 / 2)

嫡女楚晴 茗荷儿 2543 字 18天前

楚晚略寻思就明白了,鄙夷地看着楚晴,“你怎么这么多鬼心眼儿,难怪不长个儿,都是被心眼儿压的。”

“我就愿意不长个儿,用得着你管。”楚晴瞪眼反驳一句,说起来都是泪,她跟周琳和阿菱都十岁,差不了几个月,但人家都比她高半个头。就是才来的楚晞,比她小大半年,个头竟然跟她不相上下,而且已经显现出来美好的腰身了。

楚晴跺跺脚,带着问秋与暮夏回了倚水阁。

此时的大房院。

楚溥在内室洗澡,隔着屏风,明氏在外间将他待会儿要穿的衣服一件件叠放整齐。

听着哗啦啦的水声,看着隐约的男子的身影,明氏先前回旋在心头的哀怨与不忿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却是淡漠与疏离。

转眼又是五年不曾见面,她已经不知道如何与这个她成为夫君的男人相处了。

回到大房院,他只说了句,“这些年辛苦你了。”然后桂嬷嬷就备好了水。

她问要不要喊人来给他搓背,他淡淡地回答不用。

然后就这样隔着屏风沉默。

其实当初他们也曾过得和睦美满。

这门亲事是老国公在世的时候定下来的。

那年万晋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情,从入夏,南方就时不时下雨,连续发了好几场灾,而北方却是大旱,种下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

鞑靼人也没有粮食,急红了眼,集结了大军南下抢粮。

当时楚溥也在宁夏,才是个小小的百户。

边境告急,连上好几道折子催粮草,户部也急,但就是筹不齐粮草。

这时候明氏的父亲明福升找到了老国公,说愿意捐赠十万石粮米给大军。

万晋的平常的米价是一石米值八百五十陌,十万石差不多八万九千两银子,数目虽大,但也不是特别惊人。

可当时是灾年,很多人就是捧着银子也买不到粮,这样算起来十万石粮米可就没法估价了。

老国公吃了一惊,问道:“你有何求?”

明福升笑笑,“国在家在,国破家亡,边境守不住,我屯再多粮食也没用。”当下把宁夏镇七家粮店的存米全都送到了军营。

过后半个月,又从各地铺子调集了七八万石,借了五百士兵护送着押到了宁夏。

有了十万石粮米垫底儿,军队士气大振,将鞑靼士兵打得落花流水。

捷报传到京都,皇上龙心大悦,赏赐无数,还赐给明家一块御笔亲写的牌匾。

老国公约了明福升喝酒,说了掏心窝子的话,“鞑靼人凶悍勇猛,要是没粮草,能不能守住边境真是难说。要是被鞑靼攻破国门,宁夏二十万驻军没了不说,我一家数十口儿也必死无疑。如今能得皇上嘉奖,兄弟功不可没,兄弟有何吩咐尽管开口,就是要了我项上脑袋,老哥哥我也决不眨下眼。”

明福升憨厚地笑笑,“家中有幺女,年方十五,未曾许人……”

老国公一听就明白,拍着胸脯道:“正好我有个大孙子,今年十七,也没定亲。”当即解下腰间玉佩,“这就是信物,等班师回朝我就请了媒人到苏州下聘。”

楚溥得知此事并没反对,他身在战场自然知道粮草的紧要,一口粮就是一条命啊!别说是十万石粮草,就是用他的亲事能换来一千石粮米他也愿意。

老国公说话算数,回到京都立刻找媒人到明家提亲。

可现在的卫国公,当时的世子跟夫人心里却有点别扭,这是楚家的长子长孙,怎么老太爷也不知会一声就定了家商户。尤其是老夫人,她还打算把自个儿侄女嫁过来。

只是他们膈应也没用,老国公行事果敢利落,那边明家也极力配合,媒人们只去了一趟苏州,就把婚期吉时定了下来。

成亲前大半个月,老国公把楚溥从宁夏叫回来准备成亲,明家则浩浩荡荡地往京都发嫁妆。船停在天津卫,先用马车运到京都的宅子里,到了发嫁妆那天,明氏的两个哥哥亲自坐镇,从自己店铺以及各车马行召集了八十八名个头胖瘦差不多的精壮汉子,每人发一套镶着红边的黑色锦衣,红色头巾、红色腰带还有同样镶着红边的黑靴。

两人抬一抬,箱子沉得汉子几乎直不起腰来。

送完一趟,领完赏钱得小跑着回明府,赶着抬下一趟。

折腾了大半天,明氏的嫁妆才发完。只是卫国公府楚溥的院子地方不够,嫁妆根本陈设不开,连箱子盖儿都没打开就进了库房。

老国公看着嫁妆这么多,猜想明氏必定貌丑或者性情不好,怕孙子给人脸子看,特地寻了楚溥说话,“明家与我们楚家有恩,与宁夏众军有恩,不论如何你得敬着人家,好生待人家。”

楚溥早就这么想过,诚恳地说:“祖父放心,该有的名分与尊敬我都会给她,只是……”男女之间的情意,他也勉强不了自己。

洞房花烛,撩开喜帕,楚溥大吃一惊,明氏不但不丑,反而非常漂亮,尤其那双美目,映着喜烛的光芒,像是燃着熊熊火焰,瞬间席卷了他。

那夜,几度缠绵几度怜惜。

第二天认亲,老国公才看清明氏的模样,笑呵呵地对孙子道:“你小子有福气。”

楚溥只顾着看着明氏傻乐。

楚溥在京都待了三个月,几乎不怎么出门,就只在家里与明氏腻歪。三个月满,楚溥回宁夏,明氏诊出有了喜脉。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明氏生了长子楚景。楚溥得知喜讯,千里迢迢从宁夏赶回京都,又待了三个月。这次明氏怀了楚昊。

老国公乐得几乎找不到北,越看孙子媳妇越顺眼。

便是同年,苏州知府贪墨案发,从中引出官商勾结欺行霸市一事。皇上大怒,下令彻查,苏州四大富家尽被牵连在内,查抄家产无数。

明家也没躲过去,只是众所周知,明福升早年捐献十万石粮米,花费银钱十万有余,又高调嫁女,陪送的嫁妆差不多是明家的三成家产。查案的钦差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到卫国公府去查抄明氏的嫁妆。再者,明家屋檐上还挂着御笔亲书的“义商”两字。

故而,明家虽然也被牵连,但总算没伤筋动骨,保存了根基。

老国公曾对明氏道:“你父亲绝对有大智慧,是做大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