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耐心和战线(2 / 2)

大明不革命 王子虚 3702 字 21天前

第九师抵达六安的时候,从淮南侯府留守官员处得知,淮南侯已经率军三万北上。

去了淮河南岸的罗山县河口寨,准备配合朝廷和吴王渡河北伐。

第九师有些意外,当即继续赶路。

抵达河口寨的时候,淮南侯已经准备了大量的船只,正好跟第九师一起渡河。

有了第九师的新武器支援,淮南侯的渡河作战非常顺利。

击溃北岸防守的清军后,随即开始分兵攻占周边地区,包括汝宁府、颍州府下属州县。

第九师发现,淮南侯有几分乃祖黄得功的特点,领军作战确实比较勇猛无畏。�6�9�6�9但是军队的素质着实很一般,在传统燧发滑膛枪线列步兵中都不算好,跟吴国的主力师更加没得比了。

主要是军官大部分都是大老粗,基本都不识字,也管不了复杂事情。

让他们占领地方,那就是纯粹的暴力占领,军队可能随便抢劫打砸,淮南侯也基本不管,或者是根本管不住。

再加上第九师是吴国军队,本身也有自己的想法。

於是就在每个县留下一个排,让淮南侯每个县留下一个连,接受吴国主力师这个排的管理,一起控制这些占领区。

淮南侯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理论上淮河北部也有自己祖宗曾经的封地,自己有权夺回来。

但是看到了吴国主力军的战斗力后,淮南侯这些想法都被按捺住了。

淮南侯就老老实实的当配角,第九师要求自己怎么做就怎么做,负责给第九师打下手。

淮南侯的军官当然不想接受别人的管理,但是真打不过那也只能认怂。

与相对顺利的第九师相比,第十师的情况就明显麻烦了很多。

第十师乘船进入湖北边界的时候的时候,就直接被鄂国公安排的炮船拦在了长江上。

炮船上的军官声称,为了避免水匪贼寇,外来船只一律不得进入湖北区域。

第十师理所当然的拿出吴王的命令,要求鄂国公率军配合自己北伐。

鄂国公的水师将领得到消息后,马上犯了和淮安伯所部的错误,理所当然的采用拖延策略,理所当然的顾左右而言他。

甚至还直接说:这里是鄂国公的封地,其他藩王命令在这里没有用。

他们和淮安伯一样,远远低估了吴国北伐军的急躁程度,这种程度的拖延和推诿,已经是在阻碍北伐大业了。

其他兄弟部队跑得快,自己要在这里跟他磨牙,这可不是阻碍北伐吗?

更重要的事情是,湖北这几年灾祸不断,吴国移民中有大批的湖北人,比山东人还要多几倍,几乎每个师都有湖北人。

这些灾民对鄂国公恨之入骨,他们知道鄂国公为什么封锁航道。

就是要榨干所有出入的灾民的资产,要求直接用土地换取鄂国公的船票,送他们去应天府。

大部分吴国湖北籍移民都被鄂国公敲诈过。

第十师的师长,跟手下的湖北籍军官打听了一下,顿时就觉得鄂国公“已有取死之道”了。

其他地方的灾民听了湖北籍战友的介绍,也都出离的愤怒了。

现在打鄂国公和北伐一样重要。

反正占领这些倒行逆施的藩镇土地应该也算是功劳。

第十师的师长稍微做了一点准备,就对拦在江面上的鄂国公炮船队开火了。

第十师士气高昂,训练充足,装备水平碾压,还带着仇恨。

鄂国公在湖北的作为,可以说是倒行逆施了。

他知道自己的军队是自己的根本,所以训练水平和军饷倒也不缺。

但是他的军队也都是湖北本地人,士兵的亲戚朋友在前两年还能得到最基本的庇护。

但灾害持续了五年之后,鄂国公完全不考虑救灾的事情,就算是普通军官也很难接济自己的亲朋了。

普通士兵也只能保证自己家人活着,亲戚已经和普通百姓一样流离失所了。

现在的大部分士兵继续当兵,就是继续拿份军饷和粮食混日子,根本没有什么战斗意志,只是为了活着。

欺负散乱的老百姓还行,面对其他成建制的正常军队,根本没有什么抵抗力。

所以后续的战斗过程也就没有任何悬念了。

第十师轻松击溃了江面上的鄂国公军队,然后继续逆流而上夺取黄州府城,接管府城之后继续上行同时攻占武昌和汉阳。

鄂国公属下至少有五万军队,但是第十师基本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

湖北本来就连续受灾好几年了,当地百姓至少已经逃亡了三分之一,因为洪水和饥荒而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当地剩下的百姓,除了真正有权有势的,大部分也都是苟延残喘状态。

哪怕是曾经比较富裕的工商业阶层,也被持续的灾难和鄂国公的倒行逆施折腾的异常痛苦。

第十师进攻武昌和进攻其他大部分城池一样,在武昌府守军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直接突袭炸开城门。

然后朝着城内发起冲锋,继续突袭击溃城内的守军,最后抓捕城内的官员,接管这座城市。

不过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的是,第十师在武昌府城内受到了异常热烈的欢迎。

因为武昌府的百姓早就已经受够鄂国公的倒行逆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