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初见(1 / 2)

”团宠格格是食修”

被问到的诸太医们

目瞪口呆,

悉数静默不语。

好半晌后,还是李老大人愧然拱手“说来惭愧,微臣等都是自小接触医术。牙牙学语时期,

就开始背汤头歌诀。再大点辨认药材,通学医家经典。学着拣药、把脉、开方子。”

“没个一二十年的功夫,不敢说自己略有小成。被训诫最多的,

就是医者,

关乎患者生命。必须慎之又慎,

容不得丝毫轻慢错漏。久而久之,

竟审慎有余,探索创新不足,不如公主多矣。”

宁楚格笑“老大人不必如此。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是进步的开始。列位能供职太医院,本身就证明了自身优秀。”

“而身在太医院,无形中就拥有天下间最好的药房、最优秀的同仁。若能再少一点审慎,

多一点探索。相互之间,

多点精诚合作。何愁不能突破自身瓶颈,得到医术上的突破、有新的医学上的发现、发明”

啊这

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但实行起来千难万难啊

守着天下最好的药房不假,但里面的并不是随意可取。优秀的同仁不少,

大多,哦不,应该说个个敝帚自珍。若找不到合适的传人,

宁可把一身所学带到棺材里,也绝不轻易外传。

便交流,也是浅尝则止。

精诚合作

呵呵

同仁也是对手,都想掏干净对手的兜底子,

谁还愿意资敌来着

这期间的许多弯弯绕绕,几位太医没有明说。但宁楚格自己也是个留一手的存在啊这么些年,她可以眼睛都不眨一下地,把一应菜谱、茶方等拿出去。交由内务府批量生产,为朝廷创收做贡献。

但可以强身健体的药浴一直没有批量生产,食修法门更是连阿玛、额娘都瞒得死死的。

为了不至于露馅,她都没说踅摸个徒弟,将食修一道传承下去。

所以,这个事儿光倡导、提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宁楚格托腮“还得有一套看得见、摸得着的奖励措施。才能更激励人心,让更多人的想法转变过来。朝廷除了奖励其成果外,也得在研发的过程中就给予高度的肯定与支持。经济上的、名誉上的。有突出贡献的,还可以破格授予爵位,实现阶级跨越”

“如此,非但医学界,各行各业都会取得重大突破吧”

千金市马骨,总能慢慢引来些个千里马。前两年,不就有人在朝廷虚弱的重大奖励指引下,献上了玉米皇玛法高兴之下,一个最低等的男爵给了出去,随即又有数样新鲜菜蔬、果品等被献上来。

事实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的确”胤禛先点头肯定了她的想法,接着就一瓢凉水浇到自家爱女的头顶上“但很难实现。毕竟你这个在研发过程中给予高度肯定与支持,就已经特别的烧银子了而今国库虽然充足,但也不抗各行各业地吞。”

“更遑但凡涉及到研究二字,便意味着花钱如流水的同时。还旷日持久,结果还未必成功。”

比如爱女那个强身健体的药浴,当时可真是

花了不少的银子,千辛万苦才终于宣告成功。却又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也没有大量推广于世。

满以为能得到阿玛赞许并积极支持的宁楚格

就一脸懵地看着他“这,这虽然旷日持久,投入巨大,但得到的回报也无与伦比啊您还比方说天花,虽然现在有了人痘。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但种痘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以至于好多人家宁可每年劳师动众地去避痘,也不敢轻易尝试种痘。”

“若有这么个安全又有效的法子,谁还谈花色变”

“还有这些个时疫,说不上什么时候就席卷而来。每次不让百姓遭厄,经济受损闹严重了,没准儿皇玛法都得为了安抚民心故,自认一下德寡。若研究明白了,知道怎么防、怎么控,又如何治了。”

“那得少损失多少人口,多少银子,有能人让当权者少挨多少骂呢”

为了最大程度上说服自家阿玛,宁楚格那叫个滔滔不绝啊

听得李氏心惊肉跳,俏脸都白了又白。

她知道自家爱女聪明,但也知道时下男人掌权。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女子只是附庸、扈从。涉政是不允许涉政的,否则会被参牝鸡司晨。交泰殿中,现在还有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

虽然自家爱女不属宦官、宫女、后妃之列,皇上给她的封号里都带着个襄助的襄字

可以往,那不都是误打误撞立下的功劳

一切都与她最最擅长的厨艺有关。

与现在大不同

越想越慌的李氏火速捂了她的嘴,并对胤禛露出万分讨好的笑“小丫头又胡思乱想,天马行空了。爷就当一乐儿,别往心里去,也万万别跟她一般计较。”

“那哪能”胤禛笑“爷的小公主忧国忧民,字字珠玑,哪能不侧耳倾听”

说完,他还挺不悦地斜睨了李氏一眼“知道你是为了孩子好,唯恐她哪里不周到犯了忌讳。可还是那句话,好歹注意点方式方法。不是拧耳朵就是捂嘴的,孩子多难受呢快松手,仔细她喘不过来气。”

李氏愣,木呆呆地松开捂着宁楚格的手。

就怀疑爷学过川剧变脸。

明明刚刚还双眉紧锁,似乎很不待见宁楚格涉及太多的样子。结果她才一采取行动,他就开始护短了

对此,胤禛的解释是“虽则先帝爷亲树了后宫不得干政的铁牌于交泰殿,但实际上,那是为了预防重蹈前朝的覆辙。远迈汉唐,治隆唐宋的大明王朝之所以分崩瓦解,宦官乱政绝对是主因之一。先帝引以为戒,告诫自己与后世之君,不失为明智之举。”

“皇阿玛即位以来,也一直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