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五章 其象在天(1 / 2)

修仙一道的术法,执一而行,演化万千。修行者各自对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灵气的理解不同,释放出的术法,自然多种多样。不过,这世间众人,对于修行者所施展的术法,最直观与深刻的印象。还是一些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却又是普通人远不可企及其威能之万一的大威力术法。

比如说,更改山河地理形势的移山倒海,比如说,影响天地运行轮转的改天换地,比如说,可以影响一场战争胜局、影响一地一国数以万计黎民的撒豆成兵,再比如说,可以影响天气变化风霜雨露的呼风唤雨。

而呼风唤雨,也是对古时万千黎民影响最大的一门术法。

华夏文明,在很久之前,就结束了游牧渔猎的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而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的存活,主要依赖于土地粮食的产出。而土地粮食的产出多寡,则主要取决于气候的变化。

因为华夏所在,属于季风气候。变数极多。所以,在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风调雨顺的年头,其实屈指可数。有太多的时候,都是这一边涝了,而那一边又旱了。

所以,华夏万千黎民,对于修行者最简单与朴素的需求,就是呼风唤雨。

而这一点,深入华夏文明的骨髓。自上古,华夏文明的源头时,自三皇五帝之时,便铭心刻骨。《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上古的修行者,也并不以呼风唤雨为耻。有的时候,呼风唤雨,以救黎民,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甚至,在三皇五帝,华夏文明初兴的年代,还有雨师这个司职。

《列仙传》记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又或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

所以,自上古而下,祈求风调雨顺,几乎是华夏人年年都要做的事情。甚至,还是皇帝亲自带头去做。只不过,这天地之间的修行者越来越少。能够做到呼风唤雨这一步的修行者,也越来越少。而且,大部分还在潜心修行。

对于这种祈求的回应,便也越来越少。越来越不灵了。不过,那些高阶修行者偶尔入世,见到这种祈求,偶尔也会帮一把。给这世间的普通人一点怜悯和希望。

毕竟,一场及时大雨,就能救活方圆百十里内的大片庄稼。就能救活数以万计的黎民。让其从绝境中,求得一点生机,不至于山穷水尽。对于这些久盼甘霖的人来说,也只有呼风唤雨之术,是真正的家国大术!而施展此术的,自然就是神仙!

因此,如此习俗,才能传承数千年。直至近代,乡野之间,还有贡奉龙王和各路神灵求雨的习俗。直到现代的近几十年间,华夏全面学习欧罗巴文明体系中的科学理论,普通人对于云和雨形成的过程,有了另外一种视角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