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昭仪曾无数次想, 若是老七也觉醒了神武,皇帝当如何, 父亲、二皇子当如何,那个女人泉下若知当如何而她自己, 又当如何。
也许陛下会将老七考虑在皇储人选以内,对他抱以期许, 严格要求;
也许一向运筹帷幄的父亲会左右为难、犹豫不决,不知道该向着、帮着哪个外孙;
也许小小年纪的二皇子会心生惧意猜疑、惶惶不安, 再不敢把老七当成嫡亲的弟弟对待;
而那个虚情假意的女人,若是有机会知晓, 怕该后悔当初为了一点贤名,叫她有机会生下皇子。
俞昭仪自己呢,也许会放下曾经的执念,将这个儿子视若珍宝,好好抚养他长大, 然后助他继承大统, 做名正言顺的太后而不是因为那个女人的儿子,才能得到殊荣
父亲只想着家族的昌盛,并未将她这个女儿看作是女儿;那个女人只想着自己的儿子, 并未将她这个妹妹看作是妹妹;哪怕是陛下,也只是想安抚和追念他贤良淑德的德妃,保护和爱护他幼小的儿子, 所以才允她入宫
所以从入宫的那一刻起, 俞昭仪就明白, 父亲不再是父亲,姐姐不再是姐姐,陛下也永远不会是她的夫君。
她只是一个人,想要什么,想毁了什么,都只有通过自己的手。
从老七出生的那一刻起,俞昭仪已经记不清自己曾经失望过多少次了。
从最初的失落但还隐隐有些期许,然后是年复一年地等待,再到慢慢放弃,后来又在连续好几年的夏季,生出了些希望,最后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她的儿子没有觉醒神武,生而就不如那个女人的儿子这是个不可辩驳的事实。
因为那个女人惺惺作态的怜悯,她才被允许生下这个皇子,但对俞昭仪来说,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于是,在俞昭仪看来,陛下还是陛下,安国公还是安国公,德妃还是德妃,二皇子也还是二皇子。
他们喜欢老七,放心老七,爱护老七,皆是因为老七争不得、不能争。
俞昭仪入宫要完成的使命,到二皇子及冠,似乎就已经完成,她变成没有利用价值的人,终于可以功成身退了。至于老七,是否是别人背后嘲笑的废物,似乎也已经不是那么重要。
但这么多年累积得越来越多的不甘,那些曾经让她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恨意,却不会这么轻易消失。
姚氏、方氏,她们再猖狂,再讨厌,又怎么比得过在她心头插上一刀的所谓亲人,来得更叫人憎恶呢。
俞昭仪甚至一度觉得,哪怕是叫老五或者老六如了愿,也比让老二当了皇帝,要来得高兴。
那个女人不会永远压在她头上,自己也永远不要靠她们母子的怜悯和同情活着。
所以,当大皇子进入她视线的时候,俞昭仪很快就做了一个决定。
这样一个生母拿不出手,却拥有神武的皇长子,作为同盟,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她的老七,就算没有神武,至少活着的时候可以留在天京,若再从宗室过继一个有神武的孩子,就能更加长久地就在天京享福。
而曾经是天之骄子的二皇子,即便没有在争斗中丢掉性命,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滚去封地,三代之后就与寻常人无异,庸碌无为。
到时候,她的父亲安国公,已经死了多年的德妃,还有她留下的儿子,就能好好体会什么叫一场梦、一场空了。
要想完成自己所愿所想,就要想办法先骗过所有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因为但凡她露出一点不妥,那所谓的夫君,所谓的父亲,就会毫不留情地除掉她,来保全二皇子。
于是,她得暂时做一个好妃嫔、好女儿、好妹妹、好姨母,直到能找到最合适的时机,亲手撕毁这些虚伪的假象。
刚开始,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她很快得到了太后、皇帝和安国公的信任,也得到了二皇子的喜欢,扮演着他们希望她成为的角色,然后暗中跟亦有野心的大皇子形成默契,一步一步实施起这共同的计划。
这些年他们促成了很多事情,有时候哪怕察觉甚至根本知晓了老五和老六的动作,也故作不知,甚至推波助澜。
但这个过程中,总要有些例外。
对于俞昭仪来说,最大的意外,皆来自于老七。
老七实在是太好了,无论是不是他的母亲,都能看出他纯善美好的性子。
有时候,俞昭仪看到老七养在身边的小十一,就会觉得那孩子真像老七小时候,聪明乖巧又漂亮,却唯独没有神武。
哪怕生母一直表现得对二皇子更好、更上心,齐璟也只是小时候吃些无伤大雅的醋,长大后就释怀了、看开了,还能听她的安排去帮着老二做事。
与她只做表面功夫不同,老七是真把齐珩当成自己的兄长。
可能是为了讨好她这个母亲,可能也想跟兄长好好相处,他一直在努力老七为此花了多少心力,俞昭仪都看在眼里。
虽然明知道齐璟亲近他的二皇兄,最初是为了她这个母亲,但越是把这些看在眼里,俞昭仪心中就越是扭曲和不快。
甚至有一段时间里,她开始觉得儿子不再是她的所有物,也变成了她的敌人似的,完全不想看到这个叛变离心的儿子。
所以只要齐璟试图靠近,她就冷漠地将他推开这样一推,就是十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七也变了。
他长高了,文武都好,也更加能说会道起来,更能讨长辈欢心了。但他却跟俞昭仪疏远了起来,不再像小时候那般听话乖顺。
他不再为她欢喜而高兴,不再为她忧伤而紧张,也不再频频跑到她的文思殿,只为看母亲一眼。